计算物理的前世今生——龚新高教授亮相第八届“物理学月”讲述计算物理和他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3-12-10     文章作者:     访问次数: 155

123日晚,在恒隆物理楼221B,作为物理系第八届“物理学月”的活动之一,龚新高教授带来了一场有关于计算物理的讲座。本次讲座围绕计算物理的历史和发展展开,结合着龚新高教授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了解了计算物理这一高速发展的物理学的新兴分支。

龚新高教授首先介绍了计算物理的历史发展。20世纪初,计算物理学开始萌芽,历经了普朗克、薛定谔等科学家的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龚新高教授指出,他估计有史以来人类做过约10^16次计算,而现在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每秒钟的运算量已于此相当,可见计算物理的发展确实依托了技术的发展。在讲到计算物理解决问题的实例时,龚新高教授以自己的研究为例。他从计算模拟出发,预言了第一个金属纳米颗粒的笼子结构---金富勒烯,并由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可见计算物理的效力。展望将来,龚新高教授说,如今计算物理已经与理论物理、实验物理一起,形成了物理学三足鼎立的态势。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物理学的一个学科——计算物理学有了深入的了解,对物理系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也有了大致的掌握,这对于开拓同学们的视野,增强物理学习热情,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大有帮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