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指示,近期,“革命烈士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复旦校园展开。2019年4月2日晚,18级自然科学试验班班级骨干及党章学习小组聚集到光华楼志和堂,共同参观了“共和国不会忘记”——复旦大学和上海籍红岩英烈事迹展。 晚上21:15,同学们准时到达光华楼志和堂。首先,辅导员金晓阳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展览的内圈,向大家阐述了“红岩”的历史和意义。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同年5月,移驻重庆市郊的红岩嘴(后改名红岩村),从此,这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指挥部,“红岩”二字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金老师为大家介绍了“红岩”的得名与南方局移驻红岩嘴的原因和历史细节,这为大家生动地展现了在艰险复杂的环境中,南方局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建立做出贡献的艰辛不易。在金老师的讲解下,“红岩”一词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符号,其精神内涵更加明晰——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畏牺牲、赤诚为国的共产党人一步步推开了新中国的大门。 如果说南方局与红岩村更多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则让“红岩精神”的悲壮与信仰的崇高更加彰显。1939年春,国民党军统局强占歌乐山下五灵观、磁器口一带民房建立乡下办事处,不久又选定白公馆、霸占渣滓洞煤窑设为关押“政治犯”的秘密监狱。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特务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的“政治犯”进行了大规模屠杀,数百名革命者壮烈牺牲。金老师的讲解揭开了“中美合作所”正义外皮下的凶残本质,也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狱中展开的顽强斗争,结合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他简单介绍了许建业、江竹筠、陈然、宋振中等红岩英烈。我们既为特务的恶行感到愤愤不平,又因革命者纯粹炽热的理想信念而肃然起敬。 在对“红岩”的历史有所了解之后,同学们自行参观了外圈的展览,了解了复旦大学和上海籍红岩英烈的光辉事迹。复旦大学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王朴同志和母亲散尽家产贡献给革命,张永昌同志“铁肩担道义”为《挺进报》供稿,胡其芬同志做通看守工作、建立起监狱与外部党组织的联系……不论身处怎样的险境,他们始终挺直着他们的铮铮傲骨,惟愿为全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正如红岩烈士艾文宣的诗所述:“死,是永生/死,并不是战争之火的熄灭/让他永不泯灭的忠魂/在青翠的歌乐山巅/仰望黎明!”红岩精神从我们的心 底淌过,直抵灵魂深处。 通过本次参观,我们接受了红岩先烈们革命精神的熏陶,同时也收获了对未来的定位与憧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建的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秉持着崇高信仰,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归来兮!红岩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