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学分论坛简介 2018年度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定于2018年12月27-28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主办。物理学分论坛由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微纳电子器件与量子计算机研究院共同承办。本论坛旨在为物理学科领域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主论坛专题报告会、分论坛学术研讨会和人才洽谈会等形式,围绕国际学术前沿,探讨学科热点问题,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我校“卓越2025”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汇聚全球英才。 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报名参会! 二、申请条件 1)年龄不超过40周岁(文科不超过45周岁); 2)具有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并有海外科研工作经历; 3)在所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或具有良好发展潜力; 三、申请方式 请于2018年11月28日前登录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网站http://ghforum.fudan.edu.cn/,在“参会申请”栏目中按流程完成网上报名。 学校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核后,于2018年12月7日前通过邮件向审核通过人员发送邀请函。 四、相关费用 受邀学者论坛期间食宿由学校统一安排,并提供交通补贴。 五、日程安排 日 期 时 间 日 程 12月26日 全天 报 到 12月27日 上午 开幕式及主论坛专题报告会 12月27日 下午 物理分论坛,学科领导、学科带头人及受邀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12月28日 全天 人才洽谈会,组织参观座谈,就引进事宜交流洽谈 六、联系我们 1.复旦大学 联系人:文婕、闫兆伟、任佳、张喜文 联系电话:+86-21-65642972/+86-21-65642953 联系邮箱:ghforum@fudan.edu.cn 2.物理学系 联系人:徐娥、杨晓靓 联系电话:+86-21-31242363 联系邮箱:yangxl1989@fudan.edu.cn 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定名为上海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进一步拓宽学科格局,增强办学实力,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009年6月,经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复旦大学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复旦大学有着一批传统的文、理、医优势学科,各个学科均衡发展,各具特色。近年来,各个学科不断加强整合与交叉,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推动新兴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步伐。 目前,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1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 学校有1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进入全球1 ‰。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入选上海市Ⅰ、Ⅱ类高峰学科8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5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4个;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中国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学校在Q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最新排名分别居世界第40、第116位,均位列内地高校第3位。复旦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7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卿云缦缦,光华灿烂。建校一百一十余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文明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加盟复旦大学,共创世界一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简介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脱胎于1942年在重庆建立的数理系,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联合8所大学的部分物理系师生,正式合并创建而成。在不断地催生出多个院系的同时,物理学系自身也逐步向精品系迈进。 现有物理学国家一级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下设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建有“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物质计算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微纳光子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负责管理运行校级微纳加工平台。 至2018年底,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现有教职工120人,包括教授66人、副教授19人、实验技术人员10人、行政管理人员10人。有多名教授在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并获得国际物理学重要奖励。 是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多本教材获得国家奖项。 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研究项目。自2010以来,在国际著名刊物《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了50余篇论文,累计在物理学顶级杂志Phys. Rev. Lett.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诸多国家级和部委的科研奖项。 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00人、研究生约90名。建系以来,累计培养学生近万名。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科研、教育、经济、行政等各行各业。有20多位系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的系友还获得了国际凝聚态物理的最高奖励——Oliver E.Buckley Prize。 江湾校区新物理楼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简介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其前身为1958年12月成立的复旦大学原子能系(1977年改称为原子核科学系),又称物理二系。建系时设有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个本科专业。1997年7月,复旦大学根据对本科专业调整的需要,物理二系建制撤销,原放射化学专业改建,成立环境科学系。原核物理专业改建,成为现代物理研究所,只从事科研和研究生培养。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核能源与核技术应用事业出现了强大的复苏趋势,国内核科技骨干单位向复旦大学提出希望长期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核科技人才培养和核科学研究的指示,复旦大学决定重建核科学与技术系,充分发挥本校多学科交叉学科综合能力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以及人才培养环境条件好的优势,继续为国家培养紧缺的核科学技术人才、积极开展核科学研究。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设立了核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9年秋季开始招生。在2010年7月,本科核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入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每年大约招收30名本科新生。 在杨福家院士的领导下,本学科在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核分析、计算物力等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积累。目前有两个二级学科:原子分子和核技术应用,并正在建设核物理学科。 复旦大学微纳电子器件与量子计算机研究院简介 复旦大学微纳电子器件与量子计算机研究院将围绕国家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关于量子调控和固态量子计算的战略目标,为未来的信息科学技术寻找新的突破点,推动新量子物态、新信息载体、新调控方法和传播机制的创新,重点探索(1)后摩尔时代的最高效信息载体及其非冯诺依曼架构的实现;(2)量子计算材料与器件,侧重于自旋量子比特,为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提供底层硬件平台;(3)量子计算算法软件设计与应用技术,拓展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场景和价值。 研究院目前拥有一个净化面积500平方米的微纳加工和器件公共实验室,设备总投资约5000万,能够提供20nm分辨率的二维图形加工能力。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校级公共实验设施,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已经满负荷运行。借此契机,希望能在张江校区规划一个1500平方米净化面积的微纳加工实验室,实现三维纳米图形加工,提升量子计算器件的制备能力。设备费共计6500万,主要用于购置电子束曝光微纳加工设备(4000万),微结构分析设备(1000万),物性表征设备(1000万),大型cpu/gpu计算机(500万)。研究院拟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约100名的人员规模,其中有编制的专职量子方向的研究人员50名,与物理系双聘的研究人员25名,专职技术支撑人员20名。同时,为保障研究院的正常运行,需要8名行政人员。 研究院成员已承担科技部量子调控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8项(含青年2项),并承担了基金委量子调控领域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部委推荐)。以上这些重大项目的执行,已经使复旦大学在量子调控领域形成了协同创新、紧密合作的氛围。 Introduction to Forum Young Scholars are the future of academic research. Fudan-Guanghua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Young Scholars aims to create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for global young talented scholars of various research fields to discuss cutting-edge research spotlights, to resolve frontier academic problems and to enhance cooperation among distinct disciplines. The Forum also offers young scholars a taste of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a package of know-how for research in China, specifically at Fudan University. It would eventually foster the “Extraordinary 2025” Elite Project to help attract from world-wide young researchers to work at Fudan University. Forum Setup Dec. 27th~ 28th.Fudan University Applicants Need to 1.Age below 40 (45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Hold PhD degree from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universities, with overseas research position experience; 3.Hav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great potentials in specific research area. Application Procedure 1.Visit http://ghforum.fudan.edu.cn/ and choose “Application” to complete your application online before Nov. 28th, 2018. 2.Qualified applicants will receive official invitation letter via E-mail before Dec. 7th, 2018,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rum. Schedule Accommodation, meals and travel allowance will be provided by Fudan University in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 conditions. Contact Us 1. Fudan University: Ms. Jie WEN, Mr. Zhaowei YAN, Ms. Jia REN, Ms. Xiwen ZHANG Tel: +86-021-65642972/+86-021-65642953 E-mail: ghforum@fudan.edu.cn 2.Department of Physics: Ms. E Xu, Ms. Xiaoliang Yang Tel: +86-021-31242363 E-mail: yangxl1989@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