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本科生)评审中,我系两位本科生入选并获资助。 在参与此次项目之前,他们已有怎样丰富的科研经历?曾投身于哪些课题?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锻炼?在项目申报面试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哪些考验?收获了哪些宝贵的经验?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分享—— 杨远青,2022级物理学(强基计划),研究课题:机器学习驱动的非晶硅氧体系动力学模拟与电子结构计算(指导老师:褚维斌) 整个项目申请,更像是一场马拉松。从最初“试一试”的心态,到一轮轮预答辩中反复打磨申请书,研究思路被一次次呈现、剖析、研讨与修改,我对课题的理解也得以不断深入。 所幸这段旅途有良师益友相伴:褚维斌老师总在我灵感迸发时慷慨给予讨论时间,甚至在答辩前夜仍耐心指导;龚新高老师高屋建瓴点拨方向,又细心帮我厘清思路框架。还要感谢计算凝聚态物理研究组大家庭中,师兄师姐们的关怀鼓励,以及向红军老师和谭鹏老师在细节打磨与探索前沿上的宝贵建议。 跻身百年星空已有三度春秋,在恒隆物理楼的这一段旅途,收获颇丰。乐永康老师和俞熹老师带我开启科研大门,一同征战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的队友们,成为日后最可爱的伙伴。还有在我迷茫时给予帮助的张鹏飞老师、侯晓远老师与沈瑞琪辅导员,教会我“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不计得失”。物理学系有太多可爱的人们,难以忘怀。 黄海洋,2023级物理学,研究课题:AGT对偶在一般规范代数Argyres-Douglas理论中的推广研究(指导老师:Satoshi Nawata) 物理作为一门探究世界真理的学科,越往微观探索,理论越迷人。从广义相对论中几何与引力的等效,到弦理论中的各种精巧几何构造,到超对称规范场论中几何与物理的深刻联系,都宣告着微观世界那与几何之间深刻而优雅的联系。 申请国自然项目的过程让我收获颇丰。在三个月的准备时间中,我们需要用更加凝练和通俗的语言展示项目。在导师和院系的帮助下,对PPT反复地打磨修改乃至推翻重来的过程中,我不仅对理论的复杂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锻炼了自身的报告能力。答辩途中,我们也与前辈展开了丰富而又愉快的交流。期望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中,富有激情地探寻和构建这个由几何编织而成的美丽理论世界。 自2023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向本科生,设立了青年学生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着力培养其科研能力,增强其科研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提升其科学素养,为其踏上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该项目设立以来,我系每年均有学生入选。2023年度,2020级本科生郭圣炳(指导老师:石磊)和2021级本科生张宇泰(指导老师:Satoshi Nawata)分别凭借“基于人工微结构的中红外涡旋光的可分辨探测”、“Type(C1∨,C1) DAHA表示论和膜: 理解量子 场论中的代数结构”的研究课题入选。2024年度,我系2022级本科生施昊哲(指导老师:邵鼎煜)的研究课题“能量关联函数的因子化和重求和”入选。 一直以来,我系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训练,通过搭建科研实践课程、cupt竞赛、课题组介绍会、导通你我师生交流会、以寝室导师制为核心的多维导师制、强基计划名师讲坛、希德讲坛等广泛的锻炼平台,为本科生尽早进入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助力!